摘 要:本文从企业角度分析校企合作对企业和高校发展的必要性,提出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必须首先改革高校经费来源渠道,推行校企利益一体化模式。高校应改变观念,创新与企业合作模式;企业应从资金、市场、管理入手提升合作的价值和效益;与其如此,才能发挥校企资源互补,优势共享,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才能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对社会压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性、针对性。
关键词:教育论文,职称论文发表,校企合作,机制
2012年11月,人社部向社会公布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待业共57万人;据重庆市人社局2012年11月公布仅重庆市高技能人才15.44万人,占本市技能人才66万人总量的23.4%。这两类数据说明固然存在我国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影响,引发了我们思考,我们的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了怎样的人才?面对社会庞大需求竟有多少毕业生为社会所用?
在当今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成为政府工作的一大难点,他涉及社会稳定和谐和经济均衡发展。校企合作是解决有效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校企合作指的是“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事业及其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和企业各是两种不同的创新主体,高校有知识创新、研发和人才培养优势,企业有资金、市场、管理优势,高校和企业在资源上互补性,为他们合作创造条件,于此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科研——产品——市场”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移——产业化——商品和服务”价值链看,也决定他们合作的机缘。伴随国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职业教育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法律法规颁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高效办学指导思想确立,也为校企合作创造成长环境。
在20世纪的中国,我们不难发现,企业作为经济竞争的先锋,他们不断捕捉市场最新信息,更新产品、创新管理方式,那么具有战略性或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他们在思考未来发展方向,提出需求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和研发具有市场前景的高科技产品,甚至有些新兴行业的企业,向高校提出很高的人才、研发能力等需求。而反过来,对企业的需求“热”,高校显得有点“凉”,放不开手脚、瞻前顾后,让企业比较失望。因此,要实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成为高校和企业共同面临合作的重要课题。
“按系统论观点,‘机制’一词指一个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合作制约,从而使系统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规则、程序的总和”校企合作的主体是高校和企业,双方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互为要素,互为动力,互为制约的关系,即是校企合作的机制。
任何机制形成,必须是双方互动的结果,产生高校这种状态的原因,个人认为源于高校对校企合作的需要不足。
让我们来看下,高校的经费分三个阶段:1949-1980年中央管理、政府投入;1980-1990年分级管理、部分经费个人开始负担;1990-至今,多渠道进入机制初步建立,据2003年《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市场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一文介绍,1993年至2000年,政府预算拨款占82.4%下降47.9%,而社会服务、社会捐赠、个人学杂费由15.5%上升到38.2%。
我们知道,虽然高等教育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两者之间,应该属于混合产品,即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依靠市场来进行资源配置,公共产品依靠政府来进行资源配置。如果只靠市场配置,不会考虑高等教育给社会带来的外部效应,而只在自己的预期收益起其私人成本时才愿意付费,造成外部效应的无人承担,因此应通过政府和市场两个渠道进入资源投入和配置,改变过去由国家拨款的单一模式,纵观欧洲国家、美国等国高等教育吸纳社会资金办学成为其经费主要来源。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也提出“增加教育投资是真正贯彻和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根本性措施,各级政府、社会和个人都要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集资和投入教育基金等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体制。”综上所述,校企合作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是否需求合作问题,首先将高等院校经费投入国家拨款比例逐年降低,提高社会集资的比例,除国家关键性、核心技术和短缺人才,保障国家经费重点投入外,其余院校的经费应全面推向市场,自主寻找资金来源渠道,解决高校院校体制改革滞后、经费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院校设置重复等问题,推行与企业合作利益驱动一体化模式尤为迫切。所谓利益驱动一体化模式,就是因各自利益需要,迫使双方合作,产生各自需要的发展,形成相互沟通、相互对接,而不是捆绑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效率、公平、可持续的、双赢共同发展长效机制。
下面我们来看太原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王艳丽就校企合作发放调查表的统计结果。
企业寻求高校合作的动力因素统计
动力因素个数比例
技术创新项目的需要10690.6%
市场需要9581.20%
人才培训的需要8976.10%
对技术缺乏消化吸收能力,需要帮助6555.60%
为了重大的科技攻关,急需战略合作4740.20%
提高总体的管理效率,凝练企业文化精神4135.00%
按政府的要求,并由政府拨款108.50%
表2 高校寻求企业合作的动力因素统计表
动力因素个数比例
获得资金支持6976.70%
科研成果转化的需要6167.80%
获得良好的实践环境5156.70%
人才培养的需要4651.10%
学校要求,业绩考评的需要3033.30%
学习企业的科研管理经验2011.10%
从以上看出,企业寻求高校合作主要在技术创新项目的需求和人才培训的需要,高校寻求企业合作主要在获得资金支持和科研成果转化的需要。校企合作的利益驱动在于两者的需求存在关联性。用模型充分说明了两者合作的机理:
从师资、信息或资金等输入,教学或科研到生产服务或信息成果,中间产生人才、科研成果才是校企合作的界面。这因为有这个双方都需求的合作平台,就有利益合作的契机。
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核心解决高校转变观念问题。针对企业“热”高校“冷”的现象,怎样转变?
1.从“关门办学”思想,培养人才是否能为社会所需不问,固守原有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转变成面对市场,更新知识结构,改革专业设置,创新教学模式,探索新的课程体系。
2.从“关门研发”,自认为成果成熟,不考虑实验室与企业现场差别、科研成果转化怕“吃亏”,宁愿抱住不放,不愿迈出合作步伐到放下身架积极推向社会,千方百计找企业合作伙伴。
3.教师从只教课本不管实际操作,转变成主动与企业沟通,共同开发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教材,亲自到企业体验实际操作技能,总结出适合市场需要的课程,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双师型教师。
我们惊喜地看到不少有经济势力和战略眼光的企业,将高校以技术股或股权方式纳入企业股东,进入董事会,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刺激高校长效合作动力。同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企业出资奖励签约学校培养的优秀学生,由企业通过减免学费,由企业实行奖励签约高校培养人才,办法是分配到签约企业就业两年留在企业和五年担任企业业务骨干的累积翻梯坎的奖励办法,由企业牵头制订《校企合作利益分配制度》、《考核制度》、《双师型教师培养办法》等,从制度上确保合作长效,与此同时,不少高校为了实现校企合作沟通机制长效,专门设置部门,安排固定人员对口与企业协调衔接,沟通双方需求。
校企合作利益驱动关键在调动学研人员积极性。目前,全国仅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三个国家自主创新师范区出台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的实施办法。2012年11月重庆市出台《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激励的若干规定》,在全国省级层面明确“企业、高校科研人员不受体制限制,均可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激励方式有作价入股、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和分红激励五种方式。并且规定,科研成果转化只要获得收益的,可提取净收益20%-70%,成果自转化开始盈利的年度起三至五年内,每年提取不超过该成果净收益30%的比例用于分红。”这些都有待于政府相关部门长期可持续支持、引导、扶助,如给予企业更多税收优惠,促进校企合作长效。
当今社会已进入全球经济时代,合作发展成为一大主题。校企合作有效解决高校与企业资源互补、利益共享,既促进高校体制改革创新,也促进企业人才培养和产品研发模式创新,既融合了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互动,也提升了高校教师队伍素质,既解决学生理论与实践问题,又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实现企助校、校助企,最终互利双赢,共同发展,推动自主创新,加速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2012年5月广东工程职业学院 刘文清《构建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
[2]2010年5月太原科技大学王艳丽《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及其合作模式研究》
[3]2008年湖北孝感学院石均《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投入机制的分析与思考》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网http://www.lyqkw.com期待您的到来,您的核心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职称论文发表之路从我们这里开始!
从事本行业多年,您选择信任,我们定不负所托。24小时服务电话:15128119165(电微同号)
上一篇:文学期刊1234 下一篇: 从语言的模糊性看英语文学艺术作品的翻译-文史艺术核心论文发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