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教育论文,核心论文,职业学校,工程教育,教学模式
一、宽容理念的内涵
宽容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开宗明义第一章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这里孔子就提出了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人不知而不愠,即宽容原则。在《荀子集解》中荀子对宽容也有论述,即“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1](P86)德育坚持宽容理念概括起来可以包括几个方面。第一、教育者对教育对象要有包容的心态,即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理解大学生、关心大学生,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到“以生为本”学会包容学生的错误。第二,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要处于平等的地位。教育者要把自己置身于德育过程之内,要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通过交流、对话、沟通来完成这一过程。第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学生由被动客体向能动主体的转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第四,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宽厚,即在德育的过程中,教育者难免会出现一些非理性错误,这就需要教育对象给予宽容,双方共同努力解决出现的问题。
二、德育坚持宽容理念的必要性
1.宽容是德育教学模式主体性的深层品质
宽容实际上就是主体对自我的一种超越。“一个不能超越自我的人,很难成为宽容者。而超越自我则正是具有强烈主体性的表现。”[2](P17-19)自我超越观念又叫自我突破,它是思维主体不断前进不断创新的观念,自我超越,一般来说是表示思维主体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思维品质。自我超越是一种冷静、是一种理智、是一种豁达,是一种人生升华和选择。自我超越需要胆略和勇气,需要魄力和信念,我们要让心态平衡,让心胸广阔,让心境豁达,超越自我,才能挖掘潜力,激发动力,从而让精神飞跃。“德育影响的加工和运用必须与受教育者已有心理结构同构化,同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人格价值上完全平等,在主体性的实施和实现过程中必然发生相互影响,达到共同提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者所培养的人在道德和人格发展上最终超过他本身,这也正是教育的理想目标。”[3](P452)主体性应该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而不是那种顽固不化的偏执。相反,放弃偏执,超越自我,对他人和世界持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则是对主体性的真正的弘扬。
2.宽容是德育教学模式最终目的的重要条件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德育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正式提出了“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概念。认为所谓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发挥他的全部才能”、“由整个社会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的生产的新发展,也需要完全不同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人来”。“人的发展的最高成果是自由个性的形成”。[4](P453)宽容是自由的前提,没有宽容就没有自由可言。在现代社会,自由意味着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意味着不受他人的奴役和任意支配,意味着一个人获得生命、人身和财产的正当权利。自由的人们如果不能在道德上、信仰上、趣味上、观点上、生活方式上相互宽容,就必然陷入人对人像狼一样的境地。宽容对人的自由个性发展来说,宽容是个人性格结构、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缺乏宽容精神的人是人格不健全的单向度的人。个人在认知、改造、建构世界的过程中和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中,如果只停留在“食色,性也”的层面,其人格就是不完善、不健全的,就需要培育和锻炼容纳百川、包容万象、自强不息的宽容品质,为自由个性的发展创造条件。
3.宽容是德育教学模式中人际交往的重要准则
德育教学模式与人的交往密不可分。从一定程度上说,“德育教学模式是一种教育性交往”[5](P8)行为,交往是德育教学模式的重要前提和有效途径,对于德育教学模式而言具有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作用和功能。无论何种形式的德育教学模式都是在各种互动和交往中完成的,离开交往和互动,德育教学模式将无从进行。“是由于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出现某种无序或道德失范现象,才使德育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以更好地规范人们的交往行为和再交往的顺利进行,”[4](P298)德育教学模式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工作,其目的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之才。从某种意义上说,人际交往与德育教学模式具有兼容性。由此看来,人际交往可以作为实施德育教学模式的一种方式。所以,“从交往的角度理解德育教学模式的本质,德育教学模式不仅仅是形成品德的过程、手段或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在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4](P299)。
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模式构建具体要求
1.尊重人需要的多层次性
人的需要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的需要的层次种类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多种多样的需要互相联系构成一个庞大的需要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提出了人的需要理论,在马克思看来,“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6](P316)并指出人不仅有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还有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人们首先必须是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7](P776)。作为德育教学模式主体的人,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教育对象,都有人的需要,有人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交往需要等等。物质需要是以物的使用价值来满足人的需要,它是人们对物质生活条件直接依赖关系的反映,是作为生物有机体的肉体存在物的人不可或缺的需要。精神需要是人对物质所派生出来的精神东西的直接依赖而产生需要,是通过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及人的各种活动而形成的情感、友谊或某种心理状态来满足的需要。当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一定满足以后,必然产生相应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及交往需要,人的需要是不断地由低到高满足的过程。
2.包容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
德育教学模式既要注重全体教育对象知识获得的教育,又要注重教育对象个体发展的差异,而不是把受教育者囿于固定呆板的框框之中,要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个教育对象,注意开发教育对象潜在的素质闪光点,因材施教,给教育对象创造自主的发展空间,让教育对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诚如英国着名思想家密尔所认为的:对于异于寻常人的个人,不应该组织他们,而应该鼓励他们与众人在行为上有所不同。……一个社会所见到的不守常规,是与他所有的创造力、思想活力及道义上的勇气成正比的。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消除每个教育对象的差异性、独特性,而是要在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同时,使其个性化最充分、最完善地显露出来。
3.认同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
在德育教学模式活动中,教育者要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呼唤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体现为主体对客体所具有的主动态势、能动作用、积极态度和支配地位等。它是人的主体性最基本的内涵,也是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基本前提和内在条件。
四、职业学校德育教学模式构建
1.优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经济环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改变,继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融入世界经济主流,实现互利共赢,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大胆吸收人类的一些文明成果,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从客观上为德育教学模式贯彻宽容的理念奠定了基础。
2.优化以党风建设为核心的政治环境
德育教学模式的政治环境,是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德育教学模式活动产生影响的社会政治状况。它包括政权的性质、政治制度、政治设施和政治思想、政治准则等,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及其结果。教育不可能脱离政治,不可能不问政治,“教育‘不问政治’,教育‘不讲政治’都是资产阶级的伪善说法”。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政治环境体现了对德育教学模式主体的关心和爱护,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德育教学模式。
3.优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文化环境
要使德育教学模式发展有一个良好、宽松的文化环境,第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网http://www.lyqkw.com期待您的到来,您的核心论文发表、论文发表、写作指导,职称论文发表之路从我们这里开始!
从事本行业多年,您选择信任,我们定不负所托。24小时服务电话:15128119165(电微同号)
上一篇:文学期刊1234 下一篇: 文史核心期刊发表-先秦诸子散文文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