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快 权威性强 合理价格 省时省力
是您评定职称的好帮手!
全国服务热线:400-789-0619

文史艺术职称论文发表-论马鸣在部派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类:文史论文 发表时间:2020-09-12 19:08

        关键词:文史艺术论文,职称论文发表,马鸣,佛教,地位和作用

  马鸣(.Asvaghosa)(约公元1-2世纪)是古代印度着名的佛学家。他作许多赞佛诗歌,通过颂唱形式把佛陀的慈悲人格普及到大众中,借此以感化众生、传播佛教。同时他着述阿毗达磨①以论弘法,使之更多的人有法性真如、开启智慧之心。马鸣在佛教史上和佛教文学史上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印度历史上政治动荡、思想活跃的时代即是佛教百家争鸣的部派佛教时期,自印度阿育王的大一统统治之后,印度孔雀王朝分崩离析,内部诸邦割据,互相攻伐;外部异族入侵,战乱不断。马鸣所处的公元之初的印度,就是南部案达罗王朝和西北部月支国贵霜王朝对峙的局面。以部派佛教思想与婆罗门教思想对立是当时的基本社会思想格局,同时数论、胜论、正理论、瑜伽行、弥曼差、吠檀多等六派哲学思想长期存在,互相交织。另外,《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两大古印度史诗和大量着述广泛流传,吸引着众多的信徒。马鸣所处的时代,就是佛教部派分裂达到高潮的时代,二十多个部派②各执己见、互相辩驳,这极大地削弱了佛教的力量。说出世部分化出来的多闻部③是大乘佛教由隐而显的摇篮,但面对婆罗门教和上座部尤其是说一切有部佛教的两面攻讦,处境艰难。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以马鸣为代表的部派佛教大师们担当起了弘扬佛教、开创大乘的历史重任。

  一、马鸣的主要生平简述与考证

  (一)有关佛教典籍中记载的马鸣的主要事迹

  从《佛学大辞典》和《大正藏?史传部》中的鸠摩罗什翻译的《马鸣菩萨传》(一卷)④来看,马鸣出生在中印度舍卫国(Saketa)(今印度北方邦奥德)一个婆罗门家庭,自幼家学知识,而且师承婆罗门名师,本人又聪颖勤奋,因此少年时代便精通《吠陀》,通晓各种婆罗门世典,他的文学修养和机智辩才都已经出类拔萃了。少年时代的马鸣就有了追求真理的宏愿和救世济人的理想,但由于是婆罗门教徒,所以常常与佛教徒为敌,多次在论辩中击败佛教论师。由于中印度地区佛教辩论者才力不济,所以一时间没有人能与马鸣论辩,因此他在中印度声名鹊起。与此同时,地处西北印度的月氏(Yueh-chih)国开始走向繁荣昌盛,国王迦腻色迦(Kaniska)在政策上护法崇佛,因此该国高僧、论师云集,这里的说一切有部注重义理思辩“其中的五门禅,是综合有部大师世友、众护、胁比丘(按:指脇尊者)等说法”⑤,是部派佛教时期佛学的代表。当时主持教务的脇尊者得知马鸣在中印度辩驳佛门,爱惜其才华,“于是长老胁。即以神力乘虚而逝到中天竺。在一寺住问诸比丘。何不依法鸣揵椎耶。诸比丘言。长老摩诃罗。有以故不打也。问言何故。答言。有出家外道善能论议。唱令国中诸释子沙门众。若其不能与我论议者。不得公鸣犍椎受人供养。以有此言是故不打。长老胁言。但鸣犍椎。设彼来者吾自对之。诸旧比丘深奇其言。而疑不能辨。集共议言且鸣犍椎。外道若来。当令长老任其所为。即鸣犍椎。外道即问。今日何故打此木耶。答言。北方有长老沙门。来鸣犍椎非我等也。外道言。可令其来。即出相见。外道问言。欲论议耶。答言然。外道即形笑言。此长老比丘形貌既尔。又言。不出常人。如何乃欲与吾论议。即共要言。却后七日。当集国王大臣沙门外道。诸大法师于此论也。至六日夜长老胁。入于三昧观其所应。七日明旦大众云集。长老胁先至即升高座。颜色怡怿倍于常日。外道后来当前而坐。占视沙门容貌和悦志意安泰。又复举体备有论相。便念言将无非是圣比丘耶。志安且悦又备论相。今日将成佳论议也。便共立要若堕负者当以何罪外道言若负者当断其舌。长老胁言此不可也。但作弟子足以允约。答言可尔。又问谁应先语。长老胁言。吾既年迈故从远来。又先在此坐理应先语。外道言亦可尔耳。现汝所说吾尽当破。长老胁即言。当令天下泰平大王长寿国土丰乐无诸灾患。外道默然不知所言。论法无对即堕负处。伏为弟子剃除须发”⑥。

  这样马鸣就“舍弃外道,皈依佛门”了。皈依佛门后的马鸣在脇尊者和富那奢的指导下潜心修道,佛学境界也是突飞猛进。后来,马鸣在中印各地游学参访并弘法传教。这一时期,他接触各家各派学说思想,开阔视野。他不囿于门派之见,广泛吸收各部派学说,使得他的佛学修养日臻宏厚。有关资料记载:他在华氏城(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挫败远近闻名的婆罗门论师,在以婆门教为国教的摩揭陀(Magadha)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和加雅一带)为佛教争得一席之地。为了吸引广大群众信教并广泛地普及佛教,马鸣采取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伎乐演唱形式,演唱许多佛门弟子不畏艰难,出家求道,学佛弘法的故事,这些使得许多听众明白了佛教的慈悲 义理,从而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归信佛教。马鸣由此得到了摩揭陀国王礼敬和民众爱戴,成为有部佛教的大师。 月氏国王迦腻色迦,钟爱马鸣的佛学文才,遣使迎请,却遭中印度国王拒绝。迦腻色迦王于是发兵中印,武力迎请。其后北天竺小月氏国王。伐于中国围守经时。中天竺王遣信问言。若有所求当相给与。何足苦困人民久住此

  耶。答言汝意伏者送三亿金当相赦耳。王言举此一国无一亿金。如何三亿而可得耶。答言汝国内有二大宝。一佛钵二辩才比丘。以此与我足当二亿金也。王言此二宝者吾甚重之不能舍也。于是比丘为王说法。其辞曰。夫含情受化者天下莫二也。佛道渊弘义存兼救。大人之德亦以济物为上。世教多难故王化一国而已。今弘宣佛道自可为四海法王也。比丘度人义不容异功德在心理无远近。宜存远大何必在目前而已。王素宗重敬用其言。即以与之月氏王便还本国。诸臣议曰王奉佛钵固其宜矣。夫比丘者天下皆是当一亿金。无乃太过。王审知比丘高明胜达。导利弘深辩才说法乃感非人类。将欲悟诸群惑。饿七匹马至于六日旦。普集内外沙门异学请比丘说法。诸有听者莫不开悟。王系此马于众会前以草与之(马嗜浮流故以浮流草与之也)马垂泪听法无念食想。于是天下乃知非恒。以马解其音故。遂号为马鸣菩萨。于北天竺广宣佛法。导利群生善能方便。成人功德四辈敬重。复咸称为功德日”⑦。

  (二)马鸣的事迹的考证与疑难

  纵观马鸣的主要事迹,可以看出有以下六点疑难:

  第一,马鸣的生卒年代难以查清。按照鸠摩罗什的《马鸣菩萨传》推测“马鸣应是迦腻色迦王时人”。⑧

  第二,部派佛教有部把马鸣当作本派的重要传人,但是马鸣的大乘思想倾向很明显。这是为什么呢?

  第三,马鸣的着作中像“《大乘起信论》很早就有人疑为伪托”。⑨

  第四,在中国,自晋代以来马鸣就有了“菩萨”的称号,并和龙树齐名,后来的中国禅宗更是将他奉为“禅宗第十二祖”,而讲禅宗创始人达摩奉为“第二十八祖”,甚至在藏传佛教中以他的《事师五十颂》而成为藏传佛教密宗的祖师之一,藏文大藏经更是以他赞颂体系为开首而形成“赞颂部”这一个大藏经编列体系。这种宗教文化现象说明了什么?

  第五,是否马鸣与西方净土思想有很深的渊源?有人以为,从南印发展出的般若思想,是主智的大乘佛教;从北印(西域)开出的他力往生的净土思想,是主情的大乘佛教。据印顺法师说:“肋尊者信般若经,马鸣菩萨则与西方净土有关。大悲经谓北天竺国,尝有比丘,名祁婆迦(.asvaghosa即马鸣),作大乘学,生西方极乐世界。马鸣本信仰之热诚,佛之本生、史迹,有往生他方佛土之信念,颇与其个性合”。⑩又说:“若以经暗示者解释之,般若经(之一分)可谓源于东方,如常啼菩萨求法之东行;大众见东方不动佛之国土。”“大悲经、弥陀经、明西方极乐,当为西方学者所集出。”(同上引),其实,就印度佛教的大势而言,东南方可以互用,西北方也可以互相。

  第六,叫马鸣的佛教人物到底有几个?在龙树的《释摩诃衍论》,举出了六位马鸣(见印顺法师的《印度之佛教》):一是与佛陀同一时代的有两个马鸣,一个出于《胜顶王经》。另一个出于《大乘本法经》。第三个是佛灭后约一百年左右出世的马呜,出于《摩尼清净经》。第四个是佛灭后三百年左右出世的马鸣,出于《变化功德经》。第五个是佛灭后六百年左右出世的马鸣,出于《摩诃摩耶经》。此外还有佛灭后八百年左右出世的马鸣,出于《常德三昧经》。这其中的第个五马鸣,便是迦腻迦王时代的人,一般佛教界人士相信撰着《大乘起信论》等大小乘论的马呜就是他。

  总之,虽然由于史料以及年代的原因,真正的马鸣的面貌无法弄清楚了,但是有两点可以肯定,第一他是佛教史上着名诗人,第二他的《佛所行赞》《难陀颂》等将“世俗人民将会被艺术的魔力拉过来,不知不觉地走上出离之道”B11。这就是他对佛教的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

  二、佛教中流传的关于马鸣佛教中社会地位问题

  (一)马鸣着述经论是开拓大乘佛教的先行者

  有关佛教经典的记载来看:马鸣作为脇尊者的弟子,参加了由脇尊者倡议、迦腻色迦王支持、世友师主持的第四次佛典的结集,马鸣主要负责经典文句推敲和着录。据说,这次长达十二年的结集,使马鸣对佛典掌握得更全面,理解得更深刻,思想也更加成熟,为他日后着论奠定了基础。尽管这些说法在历史中缺乏证据,但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人们 赋予马鸣的就是大乘完备的化身。 马鸣最初接受的是说一切有部的佛学。但文化和传说中的马鸣却先后写出了《大庄严论》、《尼乾子问无我义经》,《六趣轮回经》、《十不善业道经》、《大宗地玄文本论》、《甘庶论》、《大乘起信论》等论着。其中《大乘起信论》和《大宗地玄文本论》是公认的大乘经典。 不管这些成就

  与真正的马鸣关系如何,佛教界普遍地认为:马鸣受法于脇尊者,承衣钵于富那奢,在佛教僧团中德高望重。他的改奉大乘和弘传大法,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他对中国佛教禅宗、净土宗甚至对藏传佛教都有深远的影响。由于马鸣大力弘扬大乘佛教,使大乘佛教在西北印度广开法化,使月氏国成为大乘佛教早期的重要弘法中心,还认为马鸣是“结束了佛教历史的“小行大隐”时期,开辟“大主小从”的新时代之人”B12。

  (二)“功德日”的称号使得马鸣成为有部的重要传承人

  马鸣的主要活动地域主要在北印度和中印度。在这期间,马鸣广宣大乘佛法,备受人们的推崇,被尊称为“功德日”。从鸠摩罗什的《马鸣菩萨传》来看,这既是大月支国王对他的赞许,也是他才华过于常人的表现。此外,马鸣获此称号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他造论而“破除外道邪说而彰显正见”,阐明大乘佛旨,在《摩诃摩耶经》卷下中有这样的记载:“佛涅盘后六百岁已,九十六种诸外道等,邪见竞兴,破灭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马鸣,善说法要,降伏一切诸外道辈。”B13不过,部派佛教有部自始至终把马鸣当作重要的宗师之一。

  (三)在藏传佛教里马鸣成为善辩机敏的密宗大师

  在西藏收录的《马鸣传》中说,马鸣菩萨是一位“没有他不能回答的问题,没有他不能驳倒的非难,如同强风吹倒枯木一般,他经常折服问难者”B14。因此,又有“辩才比丘”的美誉。此外,格鲁派的一代宗师宗喀巴大师对马鸣的论着十分关注,为此曾专门造《事师五十颂释》,对依止上师的方法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成为藏传佛教密宗修“上师瑜伽”法的必修功课。马鸣的《事师五十颂》就是如何依止上师,在上师面前如何行为的一个准则。它用简单有理的诗歌集成了五十个颂词,但是所包含的内容却是佛教言教之中的精华。

  三、马鸣在部派佛教时期所起的主要作用

  作为佛教文学家、诗人,马鸣的确表现出了杰出的文学才能。“他是印度六个最伟大诗人之一,而且对于了解他的人们来说,也是世界最早十大诗人之一”B15。他在青年时期就已经有了很高的《吠陀》文学修养,他对绵延不绝的古印度说唱艺术非常熟悉,对叙事诗和戏剧等文学运用自如表现恰如其分。马鸣成为部派佛教成员后,他将从佛学中体悟到的宗教思想与印度当时最流行的说唱形式相结合,先后创作了《赖吒和罗》《舍利弗传》《苏摩达多》等佛教戏剧;写出了《犍稚梵赞》《美难陀传》和《佛所行赞》等诗歌作品。其中《佛所行赞》是马鸣以弘扬佛陀释迦牟尼伟大慈悲思想和解脱出世思想为目的,创作出的长篇叙事诗。这部长诗是一部很完整的佛教文学,描写了释迦牟尼佛的一生。作品将太子抛却荣华、离家求道的过程描写得深刻精彩;把佛陀大智成道、大悲救世的精神表现得生动感人;把佛弟子对佛陀的爱戴敬仰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以此为体,后来在佛教典籍中出现了众多的《佛本生传》和本生故事。马鸣的诗歌一经问世,便在古印度西北部和中印度地区流行起来,被人们广泛传诵。《佛所行赞》于五世纪传入中国,中国佛教兴盛时期,被无一例外地收录在《大藏经》里面。此外,《佛所行赞》也被上座部佛教广泛认可,传遍东南亚,随着世间的迁移马鸣的《佛所行赞》已经传遍了世界。

  马鸣还在印度文学的许多领域都起了开创作用,他的长诗开古典大诗之先河,把诗歌,戏剧等与佛教结合在一起,他可谓是第一人。他的戏曲《苏摩达多》的编排也是现存印度最早的戏剧作品之一,因此,马鸣被视为印度戏曲古典时代的开创者。“马鸣的独特风格也许很好地为他的出入于世间和出世精神的双重兴趣所表明”B16这就是马鸣所做的最大贡献。

  此外,马鸣对后来密教体系的建立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马鸣菩萨从诸多秘密教典中所集出的《事师法五十颂》,是后来各宗密教主要依持的密戒法本之一。藏传佛教密宗更是对马鸣尊奉有佳。

  总之,马鸣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尽管传奇的故事把马鸣推向了传奇,在传奇中,他弃外道、归佛门、回小乘、向大乘、造戏曲、讲长诗、赞佛陀、颂菩提,在追求解脱的道路上 不断教化着人们。他由摩揭陀到月氏,从中印度到北印度的辗转,说明他在弘法传教的事业中矢志不渝;他由说唱到戏剧,由故事到大诗,在佛教文学领域中不断开拓。在佛教史和文学史上做出伟大的贡献。可以说,他的佛学思想是博大精深的,他的诗歌艺术感染后人的,而且他把求道、弘法和文学创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将深奥的佛理融入音乐

  、戏曲、诗歌等文艺作品中丰富了人类的文学艺术,同时他所制作的佛曲、佛乐也丰富了佛教。因此《摩诃衍论》推崇他为“大光明佛”,成为佛教历史上敬仰和赞颂的人物。

  注释:

  ①阿毗达摩:阿毗达摩是梵语,意为“对论”或者是阐释经典的论述,这里主要指历代高僧对佛教经典的阐述而形成的论着。

  ②一般部派佛教在习惯上称为“十八部”,关于部派佛教在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的记载完全不同,南传佛教依据《岛史》《大史》等资料记为十八部,北传佛教依据《异部宗轮论》资料记载有二十部,西方考古资料证明的有二十五个左右。

  ③⑤⑧⑨任继愈总主编,杜继文主编.佛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37;67;67;67.

  ④⑥⑦见《大正藏?史传部》鸠摩罗什译《马鸣菩萨传》卷号:2046 50.p0183。

  ⑩见印顺法师着《印度之佛教》第十四章节。

  B11B15B16(英)渥德尔着.王世安译.印度佛教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12;312;312.

  B12见有关印顺法师的《大乘起信论讲记》的注释部分。

  B13见《大正藏》有关《摩诃摩耶经》部分。

  B14见藏译本《马鸣传》。

  参考文献:

  [1]大正藏[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45-51.

  [2](英)渥德尔着.王世安译.印度佛教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12-332.

  [3]任继愈总主编.杜继文主编.佛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37-97.

  [4]僧佑着.出三藏记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95:534-601.

  [5]任继愈编纂.中华大藏经(第四十六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6]吕澄着.中国佛学源流略讲[M].北京:中华书局1979:94-95.

  [7]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26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网http://www.lyqkw.com期待您的到来,您的核心论文发表论文发表、写作指导,职称论文发表之路从我们这里开始!

  从事本行业多年,您选择信任,我们定不负所托。24小时服务电话:15128119165(电微同号)

上一篇:文学期刊1234 下一篇: 医学职称论文发表-对于养生延寿枣醋的技艺研究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151-2811-9165